产品分类
联系我们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新闻 > 新闻新闻
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成本危机?
像联想公司出品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系列产品,被从IBM公司手里收购过来后,完全是在中国生产的,现在也不是美国名牌,但是其价格在美国还是相对便宜。品牌溢价不能完全解释这个现象,因为中国消费者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多数会偏好惠普、戴尔、苹果等外国品牌。我认为这个例子典型地体现了交易费用的差别。联想在国内是做贸易起家的,应该说在渠道方面投入了巨资。但是它是在中国,而且很多生意是和政府部门合作,因此销售成本、货款回收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必定不低。在美国卖电脑就相对简单了,企业只要与合作方签订了协议,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网站进行的。消费者要买电脑,先上网查看,然后打电话或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预订,并且在线付款,然后等着邮政或投递部门送货。如果消费者不满意,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无条件退货。哈佛大学科学综合楼地下室有一个电脑专卖店,只有两三个员工,周一到周五的白天上班,里面的货物大部分是展品,拿货需要网上或电话预约。我想买一根Thinkpad的电源线,他们都说没有,让我直接从网上订购。中国消费者也许不习惯这种“非人性”的服务,但是对于厂家和销售商来说,成本就大大地降低了。要知道,美国最贵的就是人力服务了,因为人少。
第三,知识产权。前面提到的交易费用都是看得见的直接成本,可以直接计入价格。但是有一类成本是无法直接计算却必须包括在最终价格里的,这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。名牌产品之所以有溢价,主要是因为它品质更好。崇高的品质来自于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巨大的人力和物质投资。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,企业就不敢冒险去创新,而只能去生产那些短平快的产品,获取短期薄利,或者干脆帮外国品牌代工,拱手让出大部分利润。美国有微软这样伟大的企业,是因为美国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完善法律。微软曾经和美国三十个州以及联邦司法部对决公堂。要是在中国,按我一个大学班主任的话说,“一个派出所就可以把它灭了”。如果政府能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,市场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假冒伪劣商品,优势企业就可以实现市场扩张,从而像美国那样形成规模化生产,并最终通过降价让消费者得到好处。去年夏天我到苏州出差,看到当地很多丝绸小店出售“手工刺绣”。其实,仔细观察可以发现,那些手工作品都是摆设,真正出售的全是机器生产的。大家都知道这是机器生产的,想卖高价是很难的,因此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幅。当大规模的机器产品占据了市场时,企业即便想生产出高品质的手工产品,又有几个消费者会相信呢?去年年底,我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转机,发现机场商店出售一些日本人手工制作的刺绣,上面标有手工制作的官方认证,一块手帕大概要卖几百元人民币。两厢对比,令我感触很深。这几百元的价差,其实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。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保护本国产品的知识产权,不仅本国产品难以成为名牌产品,而且还将沦落为他国名牌产品的打工仔。特别是当前,“山寨文化”盛行,国人不以侵犯知识产权为耻,反以为荣,只顾短期利益,必然失去长期市场。是的,文化因素,这正是我要谈的第四个原因。
第四,消费文化。中国人大概是穷怕了,所以一旦有钱,一定要炫富;即便没钱,为了表现得有钱,也要花大代价去炫富,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。据说,很多在校读书的女生为了买一个LV的皮包,可以忍痛挨饿吃几个月的方便面。很多公司的低阶白领,领了工资就去买奢侈品,特别是皮包。想想看,假如一个普通职员有一天也买了一个Coach包,那么她的主管必定要扔掉以前的Coach包去买一个更贵的Gucci包,然后高层上司看到中层主管居然拿她一样款式的皮包,就不得不去买更贵的高档皮包了。这种盲目的、单一标准的攀比,正是收入不高的中国在奢侈品市场不成比例地大肆扩张的文化背景。去年由于金融危机,LV在全球的市场都在萎缩,但是在中国的市场却爆炸性地翻倍增长了。毕竟,有那么多中国人要炫富,有那么多中国人要送礼,真金白银盆满钵满也就不奇怪了。美国人也攀比,但他们更喜欢比不同。你有这种东西,我非得有另一种东西。这种追求个性的文化,杜绝了“全民都买LV”的低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