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分类
联系我们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新闻 > 新闻新闻
让科研指挥棒更科学
“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”“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、荣誉性本质”“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”……近日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深化项目评审、人才评价、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务实举措,引来广泛关注。
项目评审、人才评价、机构评估(以下简称“三评”)是科技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科技创新的三大指挥棒,其导向是否正确、指标是否科学、方法是否合理,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人员能否潜心科研、追求卓越,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。这次“三评”改革,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,通过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,有利于更好发挥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,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与潜力。
很多科技人员评价说,这次“三评”改革接地气、干货多。改革针对科技评价制度长期存在的问题分类施策,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意识。为克服“外行评审内行”和人情票问题,《意见》就如何选拔、使用评审专家提出了明确要求,“完善专家轮换、随机抽取、回避、公示等相关制度,对公示期间存在异议的专家开展背景经历调查,确保专家选取使用科学、公正”。针对科研造假、学术不端等行为,《意见》明确要求“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”,并对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实行“一票否决”。迎着问题上、向着问题改,这次“三评”改革直指病灶,既彰显了决心更体现了力度。
以往“三评”中出现的许多问题,往往与对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识不清晰、把握不到位有关。科研活动包括基础研究、技术开发、成果转化等不同类别,每一类科研活动都有各自的独特规律。这次“三评”改革的可贵之处,正在于尊重不同种类科研活动的差异化特点,用科学的方法让科研指挥棒更科学。在以前,不少基层一线医生抱怨,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,“唯学历”“唯论文”“唯帽子”等一刀切现象在不少领域存在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分类评价”的基本原则,不将论文、外语、专利、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、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,正是形成多元评价体系的积极尝试。
科学发展要取势,科学评价要取实。这次“三评”改革把务实导向贯穿始终。引进海外人才,不把教育、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;坚持正确价值导向,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、荣誉性本质,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、直接挂钩;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,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……从面子到里子,从务虚到务实,这次“三评”改革树立起务求实效的价值导向,也将以此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沉下心来,作出更多实打实的科研成果。
发展是第一要务,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让科学研究的指挥棒更加科学,营造潜心研究、追求卓越、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,将对更多科研工作者形成正向激励,从而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,真正挖掘人才这个“第一资源”、激发创新这个“第一动力”,更好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。